發表文章

金曲30:開展的世代與開展的金曲

圖片
三十而立,對於一個人而言,是有自覺、有擔當、能面對挑戰的象徵。三十歲的金曲獎,一路走來歷經許多質疑與批評,卻也在這些風浪中,闖出自己的格局。做為一個領導華語流行樂壇的獎項,究竟在不斷快速變動的流行音樂中,要把大家帶往何方?「開展性」,或許是金曲獎這幾年給出的答案。 綜觀近五至七年的大獎得主作品,評審團給獎的理由大多環繞在「開展性」、「開創性」、「前瞻性」的概念中。 2013 年林憶蓮的《蓋亞》揉合了北歐流行樂,用對當時的華語音樂來說,相對前衛的風格博得評審的青睞。 2015 年蔡依林用《呸》告訴大家,電音舞曲其實可以很不俗氣。 2016 年蘇打綠的《冬 未了》則是帶著交響樂團,把流行樂的更多向度展演在大家面前。 2017 年後金曲獎則增設了「年度最佳專輯獎」,入圍作品不分語言類別,取代了「最佳國語專輯獎」成為最大獎項。當年度原住民歌手桑布伊的《 椏 幹》以及隔年陳奕迅的《 C’mon in ~ 》,更是以「跨越」、「融合」等因素奪得頭籌。 對於金曲獎來說,一張好的專輯所應具備的「開展性」,是對自身創作主題的理解,並且向外融合更多的可能。 2019 年的金曲獎,在陳珊妮領軍評審的結果,更是再次證明金曲獎鼓勵流行樂的開創性與前瞻性。從最佳新人 ØZI 、最佳男女歌手 Leo 王、林憶蓮,到最佳國語專輯《希遊記》以及最大獎年度專輯《 Ugly Beauty 》,皆可以看出金曲獎鼓勵新興曲風與主題概念完整的企圖。 以年度專輯獎為例,《 Ugly Beauty 》或可說是為蔡依林演藝生涯的代表之作。作為一張「專輯」,不再只是收錄十首好聽的口水歌,而是擁有一個確切的敘事觀點去討論十種議題。《 Ugly Beauty 》在每一首歌中都嘗試了不同的曲風、不同的元素,但卻在每一首歌裡都可以感受到歌手個人的觀點與感受。展現了不同於以往歌曲與歌手分離的詬病,聽眾更能夠感受到藝術家與作品之間的連結。音樂上的開展與主題上的收束,更彰顯了流行音樂專輯的藝術價值。 當然,金曲 30 這樣的得獎分布確實會招來「分豬肉」的批評。但比起是否分豬肉的問題,或許更應該被檢視的是,評審團對每個獎項的定位與理解是否到位? 以最佳歌手、最佳專輯、年度專輯獎來談。三者之間確實關係緊密,但卻並非是不可劃分來談的。同樣以《 Ugly Beaut...

《水底情深》

圖片
    搶在正式上映前看了口碑場的《水底情深》,其實感到有些失望。整體來說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不論是技術、攝影還有演員都為這部片增色不少。可惜劇情以及角色的設計過於平板,讓整部電影的情感以及主旨能夠更深化的機會大打折扣。   這部電影讓我感到失望的主要原因在於情感十分平面,劇情中的善與惡塑造的太過於二元對立。女主角Elisa因為看見怪物的善良,以及在怪物的眼中找到完整的自己因而愛上他,也因為這樣的愛讓Elisa義無反顧地要救出怪物。如此毫無遲疑、勇敢果決的行動看似偉大動人,但放進一部試圖說服人的電影裡反而顯得有失真實。因此,在整個故事中,觀眾只知道Elisa愛上怪物,但卻無法和電影想展現的那份情感產生共鳴。   至於劇情,就如同Elisa和怪物之間的愛情一樣,故事中的善與惡呈現的是完全的二元對立,幾乎沒有灰色的空間。一邊就是毫無人性,視怪物為資產的政府官員,一邊就是擁有惻隱之心的Elisa和間諜科學家。兩個極端的相互拉扯雖然給了電影足夠的衝突和劇情高潮,但也讓電影失去思辯以及想像的空間。我想,或許在間諜科學家這個角色上多點著墨,可能就可以為故事帶出不一樣的面向。   另外,我覺得這部電影中Giles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是個有點可惜的角色。Elisa的鄰居好友Giles是位失戀又失業的高齡同性戀,其身處社會邊緣的設定若處理得宜,我想是可以深化觀眾對於Elisa和怪物之間的認同。但因為缺乏足夠的連結,讓在電影中有關Giles的幾幕看起來有些多餘,並且也讓他看起來是個只為了幫助Elisa「劫獄」而存在的角色。   總和來說,若是抱著好來塢商業電影的角度的來看的話,《水底情深》是一部不錯的電影,絕佳的技術、十足的娛樂性。但若抱著奧斯卡入圍大贏家的期待來觀賞的話,難免讓人有些失望。

《大災難家》

圖片
  《大災難家》跟我看完預告片後所預想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劇情,原本以為會是一部非常好萊塢式的正向勵志片,看了之後才發現,勵志的成分依然存在,但本質上是一部處處令人驚喜的瘋狂喜劇。   電影的節奏相當快速,用快速跳接的方式描述兩個懷有電影夢的人,在逐夢的過程中努力、掙扎,到最後奇蹟般的拍出另類經典之作《房間》。   片中的靈魂人物Tommy正是打破我對這部片原先期待的關鍵。在前半部的劇情中,Tommy各種荒誕不羈的表演以及無畏他人眼光的作風,讓我以為這會是他在後半的劇情中大放異彩獲得他人肯定而成功的要素。但隨著劇情的推演,Tommy被整個好萊塢拒絕於門外,因而開始拍攝自己的電影,才發現他脫序的行為不僅止於他在舞台上的演出,而是整個人的人生與生活都非常的荒謬。我覺得對於一些對《房間》以及Tommy先前毫無認識的觀眾如我而言,這樣的轉折是全片最令人驚奇的部分,也是把觀眾深深吸引住想往下看下去的元素之一。   除了Tommy、Greg和兩人一起拍攝《房間》的故事之外,另外一個片中額外帶出的子題也頗吸引我。觀賞時,就在我非常好奇為何這些被Tommy招募來的演員與工作人員,在發現《房間》這整部電影的製作如此荒謬之後,卻依然選擇留下完成電影的時候,電影在一個簡單的對話中就解答了這個疑問。有人問其中一個年長的演員:「你已經擁有人生都有的一切了,為何還要留下來忍受這個片場,繼續拍攝」,年長的演員聳了肩,輕鬆的回答:「因為我是個演員,待在再爛的片場都比其他任何地方舒服。」我覺得這個看似平凡的對話,很大程度的呼應了整部片的核心精神,無論是Tommy、Grey或是任何一個《房間》的劇組人員,他們所繼續做下去的原因全都是對自身身分的認同和期待。這也是整部片散發出濃厚勵志味道的地方。   雖然對我來說《大災難家》不是一部特別和我胃口的電影,但是令人驚奇的劇情發展和Tommy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表演,帶給觀眾的是一個出乎意料的荒謬喜劇,和讓人十分滿足的娛樂感。不論是不是靠片迷,都很值得一看。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圖片
  被非常文青的片名和預告片吸引進電影院,看了這部以1980年代義大利鄉村為背景的同志電影。結果遠比預期中的還要好看、動人。雖然同志題材的電影看的沒有說很多,但這真是我在《斷背山》之後,看過最棒的一部。   故事是在講述一個來自美國的研究生和義大利教授的青少年兒子,在短短一個夏天的戀愛故事:從研究生Oliver和少年Elio認識,相互示好、試探彼此、賭氣較勁,到表白,然後熱戀。   其實仔細回顧整部片,會發現劇情非常的簡單,甚至有點老套,但卻能透過人物角色把故事說得十分深刻,這是我覺得這部片最讓我佩服的地方。沒有太多的高潮迭起,甚至也沒有一般電影該有的「衝突」,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很陽春,很平凡的愛情故事。電影以人物而非劇情為核心,透過角色互動的細節,來敘述他們如何感受、如何回應這份難以啟齒的愛戀情慾。沒有劇情衝突只有人物,反而讓情感流洩的更真實、更加深刻動人。   其中最打動我,也最讓我跟著心痛的反而不是故事中兩人離別的場景。因為故事在一開始就暗示了結局,讓觀眾早就知道他們註定會分別。因此,反而是在他們熱戀時的短短幾幕讓人為他們感到更的心痛、更刻骨銘心。   此外,本片的片名,同樣也是劇中的名句:"Call me by your name and I'll call you by mine."(以你的名字呼喚我,而我也將以我的名字呼喚你。)真的是我在電影裡聽過最肉麻也是最動人的情話。一開始,我並不真的瞭解這句話的涵義,直到電影的最後一段,Oliver打了通電話給分別許久的Elio,兩人在無語的思念裡,反覆用自己的名字呼喚對方。我才知道這其實是戀人的心情:「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們只想成為彼此的一部分。」   我想,這部片能做到連當初評價甚好的《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都沒能打動我的原因,應該就是他沒有狗血的劇情也沒有塞入生硬的議題,而是回歸到最基本的要素「人」。人性的共通情感是跨越性向的,這不只是一部講述同志愛情故事的電影,也是一部深刻刻劃人類情感的佳作,我相信任誰都很容易被它打中。

11張圖快速讓老人學會在圖片中加入文字

圖片
步驟一、打開小畫家 打開小畫家啦~ 小畫家常用功能簡介 步驟二、開啟要編輯的檔案 (方法一:直接拖曳) (方法二:以檔案開啟) 步驟三、調整圖片大小,擷取圖片 1、點選「選取」 2、選擇要擷取的範圍 3、確認後按下「裁剪」 按下「裁剪」之後,就會只剩下擷取的部分了。 步驟四、新增文字框 加入文字: 編輯文字效果: ※註:選擇字型請多注意,有些字型為直書,有些則為橫書 建議字型為「細明體」。 步驟五、儲存檔案 選擇點選圖示快速存檔,即直接改掉遠本圖片 若是另存新檔,則會儲存為新圖片(記得確認儲存位置) 結束。

心得:花甲少年轉大人

圖片
  一口氣看完了整整七集的《花甲少年轉大人》,心得有褒有貶。不過我沒有看過原著小說,不知道劇情以及其他設定是否和原著一樣。所以也就只憑著電視劇來分享。   整體來說,對於該劇欣賞的部分是在於前半部分的劇情安排。大致來說,該劇可以很明確地感受到主線以及旁線劇情的劃分:主線劇情是在講述在一個家族在面對家中長輩彌留、過世之際會發生的各種荒謬實事;而旁線則是家族中各個家庭延伸出去,描述不同的家庭的面貌,以及各自的人生課題。主線、旁線穿插得宜、清晰不紊亂:主線因為旁線,讓故事有了縱深,不平板;旁線因著主線而更有說服力,不單薄。   此外,《花甲少年轉大人》會讓我覺得比較有說服力的地方在於「真實」。家族中最大的長輩的喪禮或是死亡是一個很棒的題材,在這個題材的放大鏡之下,人性的貪婪、自私以及黑暗誰也藏不住。雖然相似的題材在眾多八點檔鄉土劇已經上演過N百次:分家產、揭瘡疤、相互較勁...等等。但是《花》劇不同的是,並非選擇了以灑狗血的誇張手法表現,而是帶有點諷刺嘲弄的方式戳弄每個人都不想被看到的人性陰暗面。不過,可惜的是這個「真實」並不夠「赤裸」。抓到了訣竅,卻未搔到癢處。我猜,有部分可能是因為試圖想要製造煽情效果,而本末倒置吧。   而若要說我對《花甲少年轉大人》最不喜歡的地方,那就是收尾的方式了。雖然每個放出去的旁線都有一一扣著主線收回來,但是結局實在太過於完滿,完滿到毀了自己「真實」的一手好牌。不知道這是不是台劇的一種傳統,不論如何最後都一定是:執迷不悟的清醒了、碎裂的假象又破鏡重圓、每個人性的陰暗都得到救贖。這樣的「完滿」對比於前面對人性的寫實,對我來說真是一大敗筆。總覺得看完了之後,一切又回到了原點一樣,無從得知該劇想要告訴觀眾的是什麼。   另一個讓我覺得很可惜的是阿瑋這個角色。身為主角花甲的好友,阿瑋在這個家族中可以說是個局外人,我覺得整個故事若能完全透過阿瑋的視角來敘述,會變得更有力道也不一定。(雖然她的演技實在是慘不忍睹的啊!殘念...)

Response: I turned down all my university offers – and I don't regret it.

圖片
  In my view, making the decision of turning down all the university offers is brave, but also reckless. Fortunately, Aisling Wood found his lifelong interest in a young age, and realised what may be good for him and what may be not. With the confidence of believing that the university is not right for him, he declined the offers and decided to get into career. He reiterated that university education does not work on him, however, he did not explain in what way that it can not be right. As a result, this leads me to doubt that maybe he did not think it over, or he is just too overconfident.   If I were Aisling Wood, I would still choose going to university. I agree that the knowledge people learned from college may be useless for career, but college is not just a place only providing knowledge. University is a place where you can explore and extend your interests. For the people who is not sure where is his or her passion at, college enables those people to take a...